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服务 > 心灵驿站 > 正文

我和娟娟的故事要从六盘山脚下的那所乡村小学说起。2013年10月,我成功入选“宁夏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并于2014年9月来到了那所偏远、僻静、多雨、美丽的学校——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兴盛乡中心小学。说它偏远,那里地处宁夏最南端,距离银川市400多公里,5个多小时的高速车程外加两道蜿蜒曲折的盘山小路;说它僻静,那里远离城镇的喧嚣,放学以后的校园少了孩子们的嬉闹,除了风声、雨声、鸟鸣声,支教住校的我们甚至连自己的呼吸与心跳都能清晰感知;说它多雨,在我的记忆里,那所学校的孩子们常常要在雨雪中翻山越岭,从家到学校要步行一个多小时;说它美丽,学校四面环山、山外有山,夏日莺飞草长,冬日白雪皑皑。



那时的我,大学刚刚毕业,而娟娟即将小学毕业,我们相识于六年(二)班,我是从宁夏大学来的支教老师,主代语文兼思想品德与音乐,她是班长,是同学们眼中性格好、能力强的小学霸。2021年7月22日,时隔七年,我收到了娟娟同学发来的一条微信“一路坎坎坷坷终于到宁大了……从小学您教我,我是您的学生,现在我来到了您学习且工作的地方,转眼都六年多了,但您依然是我的老师。”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前缘有了后续。

小学到大学的距离,是播撒梦想种子,静待开枝散叶的无悔选择。

在我的印象中,娟娟为人热情大方,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早,她约我和另一名住校的老师去学校周围的小山上踏青。五月份的乡野,寒风依然刺骨,娟娟告诉我她去过北京,看过天安门,是县里选拔小朋友去北京参加舞蹈比赛的那次。说这话时,我看到了她眼里迸发出的光亮,那光里映照着一个山区女孩的梦想,我仿佛看到了吕梁山脚下那个曾经的自己。支教离开以后,虽然我们未曾相见,但我时常能看到娟娟到访我QQ空间的足迹,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为数不多的山外的朋友,我自认平凡的生活却成了她向往的未来。


126579


诚然,山里学校的师资是非常紧缺的,不然校长也不会把毕业班主课语文的重任交托于我,一个初出茅庐、教学经验浅薄、支教一年便会离开的志愿者。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最大程度地提升支教的意义?我想,相比传授具体的书本知识,用爱与真诚、用我们从山外而来的经历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下一颗颗美好希望的种子,会激发出更多生命蓬勃生长的内在潜力。

小学到大学的距离,是跨越千山万水,熬过白天黑夜的默默坚守。

打开2014年冬天的那个相册,拿着锯齿修床、去几十米开外的水井取水、挥动斧头劈柴、照着手电筒去如厕……海子般孤独、幸福、甚至有几分凄楚的生活。然而,那时的生活有多苦,现在回想起来就有多甜!相信如今同处大学校园、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娟娟比我的感受更深,因为她在夜雨中走过的山路比我走过的更远。


EF8F7


2015年的第一声春雷将我惊醒时,屋外漆黑一片,迷蒙中又睡了很久,天才大亮。早晨第一节语文课上即兴赋诗一首“春雷夜半惊煞人,大雨瓢泼落心门。犹忆去年来时秋,转瞬一岁别少君”,顺问孩子们:“夜半惊雷,酣睡中的你们一定没有听到吧?”他们的回答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老师,不是半夜,打雷时我们已经在上学的路上了。”追问之下,我才知道,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要在漆黑的山路上奔波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在多雨的泾源,“娟娟们”从泥泞湿滑的道路上走来,虽然路途坎坷,但雨会停、天会亮、梦想总会实现。

小学到大学的距离,是传承爱与责任,抒写青春奋斗的幸福旅程。

也许有人会说,那么艰苦的条件,幸福从何而来?作为人的一种内心感受,幸福这种情感体验与丰厚的物质生活有关,但很多时候也无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你看到山区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个个在山间小路上蹦跳的身影;当你拥有的知识、见识有了用武之地,你具备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你用一年的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延展生命的韧性,让余生有故事可以回望;当你的“娟娟”也像你一样,从小学走到大学,从山里走到城里,仍愿意带着爱与责任再次走进大山;你是否听过这样一首诗:“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上一篇: 支教心语|孙姝源:让学生听到海的声音

下一篇: 尚影有约 | 点燃成长力量:《摔跤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