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简介
张泽江,中共党员,宁夏大学尚德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6篇。本科期间曾担任校级社团联合会外联部部长、理论学社社长职务,并多次担任晚会导演和副总监。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励志奖学金”、“首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二等奖”、“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在服役期间,获“优秀义务兵”、“旅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曾参与电影《古田军号》和cctv-7《我爱唱军歌》的拍摄。撰写文章和剪辑视频多次被战区公众号刊登。其中,《不必惊讶,因为他们都是战士》一文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转载。
家风故事
家风是什么?曾经的我试图去历史的河流中找寻。追慕琅琊王氏那“言且慢,心宜善”的家风,仅仅六言,却成就王氏之盛;心念海丰吴氏“淳风厚德,直谅恬素”的家风,言语平平却留美名百世;更艳慕曾国藩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字字珠玑,发人深思。
回看自己,却不知家风何在。父母从未告诉我,我的家风是什么,也不曾念叨一句家训,亦未见过一块刻上“家风”的牌匾。既然家风不以以上任何一种形式存在,莫不是我家竟无家风?
一边疑惑,一边慢慢长大,才发现家风一刻不曾消散。
舅舅是一个普通到,放在人群里,任谁都不会再去看第二眼的人,但是他军装前挂满的勋章却让我学会了忠字如何用心书写。
在北京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期间留影
舅舅生活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又身处偏僻的农村,似乎从军成了舅舅唯一能够报效祖国的途径。在我的记忆里,舅舅是不爱讲话的,所以他的许多事迹跟荣誉我也是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知晓的,舅舅在援外施工期间,从来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他探索的施工新方式被火箭军全军推广,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量,将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部队的建设工作中去。
舅舅对国至忠。舅舅在服役期间,先后七次立功,被火箭军基地树立为先进典型,更是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英模荣誉称号,并受到当时中央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当时火箭军基地更是在干部战士中提出了“远学雷锋、近学王松”的口号,在我心里,舅舅,才是一个真正的兵。
部队庆功大合影
军委领导接见英模(右一执旗者为主人公)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对当兵的人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所以也经常偷穿那大的不合身的军装,直到被发现后在太阳下罚站了一个小时,我才知道,军装不仅仅是一身衣服,更是一种责任。
于我而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乃是刻在骨子里的话,在部队服役时,面对遇到的困难,我脑海中第一浮现的,必是舅舅严肃坚毅的眼神,似乎提醒着我,时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竭尽全力的克服眼前遇见的一切困难。而我与父亲、哥哥的相承,不也正是“忠诚”家风的体现吗?
母亲总是无微不至,关切询问生活细微之事,虽不会与我谈起家风,但是却用她简洁的语言教会我“忠诚”的意义。
但凡熟悉我们家的亲戚朋友总是称赞母亲的大局观。在我大学之初,因为远离父母求学,免不了会产生对未来迷茫的错觉感,有次我向母亲提及当兵的事情,母亲并没有多说什么,我以为母亲也不会再提,直到有一次母亲很认真的给我打了一次电话,因为那时候母亲与我打电话的次数可谓是微乎其微,我到现在都很清晰的记着母亲的话,母亲说,你也长大成人了,本不应该干涉你太多事情,但当兵的事情却不得不说,不论你平常怎样,但是要当兵,就要当一个好兵,当一个骨子里的兵。
当时的我愣住了,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在之后服役的岁月里,也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遇事愿意攻坚克难,不断的将自己打磨成一把对部队有用的利剑。而我从母亲的话中所学到的,不也正是“忠诚”的体现吗?回顾这么多年的成长,原来,家风一直都在。
前段时间,看到刘奇葆在一次谈话中说道:“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我才醒悟到,家风真正的含义。家风或许并不需要气派的牌匾,不需要记以笔墨的书简,甚至不需要反复的吟诵。家风,就是家中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一件件看似微小的事情。而这些微小的事,会穿越苍茫的岁月,一直在“家”中传承。
家之兴替,在于家风,而不在于富贵贫贱。没有人可以预测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变迁,但无论世事如何,无论繁华困苦,只要家风不改,家的生命力便依旧强劲有力!家风拂过,毫无痕迹。但无需质疑,家风永恒存在!